笨书网 + 

首页 »

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翻译句子

作者:子鱼 2023-01-15 21:33:21 / 1889次阅读

1、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

2、该句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师说》。

3、句中的“句读”,“惑”都是要强调的宾语,动词是“知”、“解”。“句读”、“惑”前置到动词前面。“之”是标志。

4、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

5、两个”之“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,没有实义。  ”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“还原为本来的句式是:不知句读,不解惑。意思是:“不懂得断句,不明白疑难问题……”。句中的“句读”、“惑”都是要强调的宾语,动词是“知”、“解”。“句读”、“惑”前置到动词前面。“之”是标志。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”即“不知句读,不解惑”。  ”之“的常见用法  一、用作代词,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,不作主语,分为以下几种情况。  1.第一人称代词,可译为“我”“我们”。  如:“君将哀而生之乎?”(《捕蛇者说》)之:代“我”。  2.第三人称代词,可译为“他(他们)”“她(她们)”。  如:“遂使之行成于吴。”(《勾践灭吴》)之:代大夫文种。  3.近指代词,可译为“这”。  如:“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”(《师说》)之:这样的。  4.代事。  如:“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之:代“阙秦以利晋”这件事。  5.代物。  如:“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使之然也。”(《劝学》)之:代木。  6.代军队。  如:“子犯请击之。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之:代秦军。  二、结构助词,分以下几种情况。  1.宾语的标志。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,可译为“的”,有时不译。  如:“是寡人之过也。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之:可译为“的”。  2.宾语前置的标志。为了强调宾语,有时借助“之”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。  如:“夫晋,何厌之有?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“之”把动词“有”的宾语“何厌”提前到了动词前。  3.定语后置的标志。通常情况下,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,用在中心语之前,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,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“之”连接。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。与“之”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。  ①“中心语+之+定语”的格式。  如: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……”(《劝学》)“利”“强”分别作中心语“爪牙”“筋骨”的定语。  ②“中心语+之+后置定语+者”的格式。  如:“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”(《马说》)“千里”作“马”的定语。  4.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语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为“得”。  如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。”(《游褒禅山记》)第二个“之”,是“得”的意思。  5.用在主谓之间,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,可不译,译时也可省去。可分以下三种情况。 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。  如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 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。  如:“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。”(《勾践灭吴》)其中“其力之不足”在句中作“知”的宾语。 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。  如:“邻之厚,君之薄也。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  6.音节助词,用在形容词、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,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,使之凑成四个字,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,无实义。  如:“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”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“之”用在动词“鼓”(击鼓)后,无实义,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。  三、固定格式“……之谓也”,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,译为“说的就是……啊”。  如:“野语有之曰,'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'者,我之谓也。”该句句意为:“俗语有这样的说法,’听到过上百种道理,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',说的就是我啊。”  四、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,常与“也”字呼应,相当于“……的时候”。  如:“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。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
6、句意

7、译文:“不懂得断句,不明白疑难问题……”

8、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。

9、文言文里有许多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用法,比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这句话,实际正常的语序是不知句读,不解惑,为了强调把句读和惑提前起到句子最前面,像这样的用法保留下来得还有唯利是图。

10、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

11、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”即“不知句读,不解惑”。

12、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”。

13、本句出自唐代韩愈的《师说》:

14、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

15、意思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,俗称'断句’。句读,拼音为jùdòu,也称为句逗。出处:唐韩愈《师说》中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”翻译:一方面不通晓句读,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,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,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。

16、知-释义:知道。

17、句读不知中的读,同逗。

18、意思是:不知句读要问老师,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。这是宾语前置句,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。读,古义是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,今义是看着文字发出声音。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《师说》;原文节选: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

19、……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……

20、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师说》。原文——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
21、不知句子如何停顿要问老师,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;小的方面倒要学习,大的方面却不问老师而放弃了。我没有看到他的智慧。

22、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本来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

23、韩愈:韩愈(768年—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,汉族,自称“郡望昌黎”,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代杰出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,政治家。

24、译文:那些孩子们的老师,是教他们读书,(帮助他们)学习断句的,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,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。不知句子(如何)停顿,向老师请教,有的(疑惑)却不向老师学习,小的方面倒要学习,大的方面反而放弃(不学),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。

25、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
26、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

27、《师说》作于唐贞元十八年(公元802年)韩愈任四门博士时,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。《师说》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。

28、出自唐·韩愈《师说》: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

29、“句读之不知,惑而不解”中的“读”通“逗”,其意思是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。

30、此句意思就是:不知道文词停顿的地方要问老师,有疑惑不能解决(却不愿问老师)。

31、扩展资料

32、没有实际意思,就是虚词,在这句话里面作为助词存在,是宾语前置的标志。

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翻译句子】相关文章

乔迁之喜祝福短信62句

乔迁之喜祝福短信优选32句

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福语

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福语优选好句21句

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福语55句

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福语精选33句

想了解更多关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翻译句子的内容,请扫微信
或微信搜索jiemingpan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enshu.com/p/522374

版权说明:本文版权由作者自行负责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
相关文章


前一篇: 名言励志经典语录学生
后一篇: 形容儿童成长的诗句精选79句

栏目精选


笨书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内容由用户上传发布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核实后24小时内处理或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0 笨书网  备案号:粤ICP备15074009号

go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