笨书网 + 

首页 »

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优选178句

作者:子鱼 2022-12-18 10:36:15 / 264次阅读

1、【原文】4-18子曰:“事父母几(1)谏,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(2)而不怨。”

2、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,不要出门远游,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,就要有一定的方向.

3、子曰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

4、【原文】4-13子曰:“能以礼让为国乎,何有(1)?不能以礼让为国,如礼何(2)?”

5、孟懿子问孝,子曰:“无违。”樊迟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孙问孝于我,我对曰'无违’。”樊迟曰:“何谓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〖翻译〗

6、子曰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

7、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,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

8、【原文】4-3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(1)人,能恶(2)人。”

9、孔子强调“孝”要建立在“敬”的基础上。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,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,尚不足以为孝,更重要的是要“敬”,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。

10、译文:孔子到了武城,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。孔子微笑着说:“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?”子游回答说:“以前我听老师说过:'上面的人学礼是为了爱护人民;下面的人学礼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用。’”孔子说:”小子们,偃的话是对的,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!“

11、为政篇  【本篇引语】  《为政》篇包括24章。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“为政以德”的思想、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、学习与思考的关系、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、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,以及对孝、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。  【原文】  2•1子曰:“为政以德(1),譬如北辰(2),居其所(3)而众星共(4)之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为政以德:以,用的意思。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,即“德治”。  (2)北辰:北极星。  (3)所:处所,位置。  (4)共:同拱,环绕的意思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(周君)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,就会像北极星那样,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,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。”  【评析】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“为政以德”的思想,意思是说,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,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。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,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。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,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,而非严刑峻法。  【原文】  2•2子曰:“诗三百(1),一言以蔽(2)之,曰:“思无邪(3)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诗三百:诗,指《诗经》一,此书实有305篇,三百只是举其整数。  (2)蔽:概括的意思。  (3)思无邪:此为《诗经•鲁颂》上的一句,此处的“思”作思想解。无邪,一解为“纯正”,一解为“直”,后者较妥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《诗经》三百篇,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,就是'思想纯正’。”  【评析】  孔子时代,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,《诗经》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,被用作教材。孔子对《诗经》有深入研究,所以他用“思无邪”来概括它。《论语》中解释《诗经》的话,都是按照“思无邪”这个原则而提出的。  【原文】  2•3子曰:“道(1)之以政,齐(2)之以刑,民免(3)而无耻(4),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(5)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道:有两种解释:一为“引导”;二为“治理”。前者较为妥贴。  (2)齐:整齐、约束。  (3)免:避免、躲避。  (4)耻:羞耻之心。  (5)格:有两种解释:一为“至”;二为“正”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,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,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,却失去了廉耻之心;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,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,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,而且也就守规矩了。”  【评析】  在本章中,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。孔子认为,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,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,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,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,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。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。但也应指出:孔子的“为政以德”思想,重视道德是应该的,但却忽视了刑政、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。  【原文】  2•4子曰:“吾十有(1)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(2),四十而不惑(3),五十而知天命(4),六十而耳顺(5)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(6)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有:同“又”。  (2)立:站得住的意思。  (3)不惑:掌握了知识,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。  (4)天命: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。  (5)耳顺:对此有多种解释。一般而言,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。  (6)从心所欲不逾矩:从,遵从的意思;逾,越过;矩,规矩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;三十岁能够自立;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;五十岁懂得了天命;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,不觉得不顺;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。”  【评析】  在本章里,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。这一过程,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,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。就思想境界来讲,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: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;五十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,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;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。在这个阶段中,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。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,有合理因素:第一,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不能一下子完成,不能搞突击,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,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第二,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,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,而不是勉强去做。这两点对任何人,都是适用的。  【原文】  2•5孟懿子(1)问孝,子曰:“无违。(2)”樊迟(3)御(4),子告之曰:“孟孙(5)问孝于我,我对曰无违。”樊迟曰:“何谓也。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孟懿子:鲁国的大夫,三家之一,姓仲孙,名何忌,“懿”是谥号。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。  (2)无违:不要违背。  (3)樊迟:姓樊名须,字子迟。孔子的弟子,比孔子小46岁。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。  (4)御:驾驭马车。  (5)孟孙:指孟懿子。  【译文】 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孝就是不要违背礼。”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,孔子告诉他:“孟孙问我什么是孝,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。”樊迟说:“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?”孔子说:“父母活着的时候,要按礼侍奉他们;父母去世后,要按礼埋葬他们、祭祀他们。”  【评析】  孔子极其重视孝,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,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,都应如此。但这里着重讲的是,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,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。可见,孝不是空泛的、随意的,必须受礼的规定,依礼而行就是孝。  【原文】  2•6孟武伯(1)问孝,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忧(2)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孟武伯:孟懿子的儿子,名彘。武是他的谥号。  (2)父母唯其疾之忧:其,代词,指父母。疾,病。  【译文】 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。孔子说:“对父母,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。(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。)”  【评析】 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。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,历来有三种解释:1.父母爱自己的子女,无所不至,唯恐其有疾病,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,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,这就是孝。2.做子女的,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,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,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。3.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,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。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。  【原文】  2•7子游(1)问孝,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(2),不敬,何以别乎?”  【注释】  (1)子游:姓言名偃,字子游,吴人,比孔子小45岁。  (2)养:音yàng。  【译文】  子游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如今所谓的孝,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。然而,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。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,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  【评析】 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。对于“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”一句,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。一是说狗守门、马拉车驮物,也能侍奉人;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。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,困为此说比较妥贴。  【原文】  2•8子夏问孝,子曰:“色难(1)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(2);有酒食,先生(3)馔(4),曾是以为孝乎?”  【注释】  (1)色难:色,脸色。难,不容易的意思。  (2)服劳:服,从事、担负。服劳即服侍。  (3)先生:先生指长者或父母;前面说的弟子,指晚辈、儿女等。  (4)馔:音zhuàn,意为饮食、吃喝。  【译文】  子夏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(当子女的要尽到孝),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,仅仅是有了事情,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,有了酒饭,让父母吃,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?”  【评析】  本篇的第5、6、7、8章,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。孔子所提倡的孝,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,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,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。一个共同的思想,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,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。  【原文】  2•9子曰:“吾与回(1)言,终日不违(2),如愚。退而省其私(3),亦足以发,回也不愚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回:姓颜名回,字子渊,生于公元前521年,比孔子小30岁,鲁国人,孔子的得意门生。  (2)不违: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。  (3)退而省其私: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我整天给颜回讲学,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,像个蠢人。等他退下之后,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,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,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。”  【评析】 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。他不满意那种“终日不违”,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,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,要开动脑筋,思考问题,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。所以,他认为不思考问题,不提不同意见的人,是蠢人。  【原文】  2•10子曰:“视其所以(1),观其所由(2),察其所安(3),人焉廋(4)哉?人焉廋哉?”  【注释】  (1)所以:所做的事情。  (2)所由:所走过的道路。  (3)所安:所安的心境。  (4)廋:音sōu,隐藏、藏匿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(要了解一个人),应看他言行的动机,观察他所走的道路,考察他安心干什么,这样,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?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?”  【评析】 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。孔子认为,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,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,从他的言论、行动到他的内心,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,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。  【原文】  2•11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(1),可以为师矣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温故而知新:故,已经过去的。新,刚刚学到的知识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在温习旧知识时,能有新体会、新发现、就可以当老师了。”  【评析】  “温故而知新”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,他认为,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,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。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,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。人们的新知识、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。因此,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。  【原文】  2•12子曰:“君子不器(1)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器:器具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君子不像器具那样,(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)。”  【评析】 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,非凡夫俗子,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。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;对外能够应对四方,不辱君命。所以,孔子说,君子应当博学多识,具有多方面才干,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,因此,他可以通观全局、领导全局,成为合格的领导者。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。  【原文】  2•13子贡问君子。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  【译文】 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。孔子说:“对于你要说的话,先实行了,再说出来,(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)。”  【评析】 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、有博学多识的君子,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。孔子认为,作为君子,不能只说不做,而应先做后说。只有先做后说,才可以取信于人。  【原文】  2•14子曰:“君子周(1)而不比(2)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周:合群。  (2)比:音bì,勾结。  (3)小人: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,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。  【评析】 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,就是小人结党营私,与人相勾结,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;而君子则不同,他胸怀广阔,与众人和谐相处,从不与人相勾结,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。  【原文】  2•15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(1),思而不学则殆(2)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罔:迷惑、糊涂。  (2)殆;疑惑、危险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只读书学习,而不思考问题,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;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,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。“  【评析】  孔子认为,在学习的过程中,学和思不能偏废。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,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。主张学与思相结合。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,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、有学识的人。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。  【原文】  2•16子曰:“攻(1)乎异端(2),斯(3)害也已(4)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攻:攻击。有人将“攻”解释为“治”。不妥。  (2)异端:不正确的言论。另外、不同的一端。  (3)斯:代词,这。  (4)也已:这里用作语气词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,祸害就可以消除了。”  【原文】  2•17子曰:“由(1),诲女(2),知之乎?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由:姓仲名由,字子路。生于公元前542年,孔子的学生,长期追随孔子。  (2)女:同汝,你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由,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,你明白了吗?知道的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就是智慧啊!”  【评析】 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,人们应当虚心学习、刻苦学习,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。但人的知识再丰富,总有不懂的问题。那么,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。只有这样,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。  【原文】  2•18子张(1)学干禄(2),子曰:“多闻阙(3)疑(4),慎言其余,则寡尤(5);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禄在其中矣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子张:姓颛孙名师,字子张,生于公元前503年,比孔子小48岁,孔子的学生。  (2)干禄:干,求的意思。禄,即古代官吏的俸禄。干禄就是求取官职。  (3)阙:缺。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。  (4)疑:怀疑。  (5)寡尤:寡,少的意思。尤,过错。  【译文】 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。孔子说:“要多听,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,其余有把握的,也要谨慎地说出来,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;要多看,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,其余有握的,也要谨慎地去做,就能减少后悔。说话少过失,做事少后悔,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。”  【评析】 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,在《论语》中还有“学而优则仕”的观念。他认为,身居官位者,应当谨言慎行,说有把握的话,做有把握的事,这样可以减少失误,减少后悔,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。当然这里所说的,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,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,是对上一章“知之为知之”的进一步解说。  【原文】  2•19哀公(1)问曰:“何为则民服?”孔子对曰(2):“举直错诸枉(3),则  民服;举枉错诸直,则民不服。”  (1)哀公:姓姬名蒋,哀是其谥号,鲁国国君,公元前494 ̄前468年在位。  (2)对曰:《论语》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“对曰”,以表示尊敬。  (3)举直错诸枉:举,选拔的意思。直,正直公平。错,同措,放置。枉,不正直。  【译文】  鲁哀公问:“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,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,老百姓就会服从了;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,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,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。”  【评析】  亲君子,远小人,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。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。荐举贤才、选贤用能,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,唯亲是举,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,也不会被选用。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。“任人唯贤”的思想,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。  【原文】  2•20季康子(1)问:“使民敬、忠以(2)劝(3),如之何?”子曰:“临(4)之以庄,则敬;孝慈(5),则忠;举善而教不能,则劝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季康子:姓季孙名肥,康是他的谥号,鲁哀公时任正卿,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。  (2)以:连接词,与“而”同。  (3)劝:勉励。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。  (4)临:对待。  (5)孝慈: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;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。此处采用后者。  【译文】  季康子问道:“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、尽忠而努力干活,该怎样去做呢?”孔子说: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,他们就会尊敬你;你对父母孝顺、对子弟慈祥,百姓就会尽忠于你;你选用善良的人,又教育能力差的人,百姓就会互相勉励,加倍努力了。”  【评析】 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。孔子主张“礼治”、“德治”,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,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。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、孝顺慈祥,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、尽忠又努力干活。  【原文】  2•21或(1)谓孔子曰:“子奚(2)不为政?”子曰:“《书》(3)云:'孝乎惟  孝,友于兄弟。’施于有政(4),是亦为政,奚其为为政?”  【注释】  (1)或:有人。不定代词。  (2)奚:疑问词,相当于“为什么”。  (3)《书》:指《尚书》。  (4)施于有政:施:一作施行讲;一作延及讲。  【译文】  有人对孔子说:“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《尚书》上说,'孝就是孝敬父母,友爱兄弟。’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,也就是从事政治,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?”  【评析】 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。其一,国家政治以孝为本,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。说明了孔子的“德治”思想主张。其二孔子从事教育,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,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,间接参与国家政治,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,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。  【原文】  2•22子曰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(1),小车无軏(2),其何以行之哉?”  【注释】  (1)輗:音ní,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。大车指的是牛车。  (2)軏:音yuè,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。没有輗和軏,车就不能走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一个人不讲信用,是根本不可以的。就好像大车没有輗、小车没有軏一样,它靠什么行走呢?”  【评析】  信,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。孔子认为,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。在《论语》书中,信的含义有两种:一是信任,即取得别人的信任,二是对人讲信用。在后面的《子张》、《阳货》、《子路》等篇中,都提到信的道德。  【原文】  2•23子张问:“十世(1)可知也?”子曰:殷因(2)于夏礼,所损益(3)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,可知也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世:古时称30年为一世。也有的把“世”解释为朝代。  (2)因:因袭:沿用、继承。  (3)损益:减少和增加,即优化、变动之义。  【译文】  子张问孔子:“今后十世(的礼仪制度)可以预先知道吗?”孔子回答说:“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,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;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,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。将来有继承周朝的,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,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。”  【评析】 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:损益。它的含义是增减、兴革。即对前代典章制度、礼仪规范等有继承、没袭,也有改革、变通。这表明,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,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,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。当然,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,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。  【原文】  2•24子曰:“非其鬼(1)而祭之;谄(2)也。见义(3)不为,无勇也。”  【注释】  (1)鬼:有两种解释:一是指鬼神,二是指死去的祖先。这里泛指鬼神。  (2)谄:音chǎn,谄媚、阿谀。  (3)义: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。  【译文】  孔子说:“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,你却去祭它,这就是谄媚。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,却袖手旁观,就是怯懦。”  【评析】  在本章中,孔子又提出“义”和“勇”的概念,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。《论语集解》注:义,所宜为。符合于仁、礼要求的,就是义。“勇”,就是果敢,勇敢。孔子把“勇”作为实行“仁”的条件之一,“勇”,必须符合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,才算是勇,否则就是“乱”。

12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,才能爱人和恨人。”

13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,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。仁人是安于仁道的,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。”

14、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。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,自己长大了而高兴,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

15、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。可谓好学也已。”〖翻译〗

16、子曰:“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

17、子曰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〖翻译〗

18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,才是好的。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,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?”

19、子曰:“吾十有五,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20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
21、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

22、译文:阳货希望孔子去拜会他,孔子不去,他就送了一只烧猪给孔子。孔子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,不料,两人在路上碰到了。阳货对孔子说:“你过来!我要与你说话。”他接着说:“具备卓越才干,却让国家陷入困境,这样可以称作行仁吗?我会说不可以。——喜欢从政做官,却屡次错过时机,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?我会说不可以。——光阴似箭,时间是不会等人的。”孔子说:“好吧,我会去做官的。”

23、子曰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。”

24、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,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,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.

25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,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。”

26、子曰: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”

27、(十六)孔子说:“君子懂得大义,小人只懂得小利。”

28、《论语为政篇》中。

29、【原文】4-12子曰:“放(1)于利而行,多怨(2)。”

30、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

31、子曰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

32、【原文】4-4子曰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”

33、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'思无邪’。”

34、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

35、【译文】阳货想要见孔子,孔子不愿意见,阳货就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乳猪。孔子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,却不巧在半路遇到阳货。阳货对孔子说“过来,我对你说。”阳货说:“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,这可以叫做仁吗?”阳货说:“不可以。”阳货又说:“喜好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,这是聪明吗?”阳货接着说:“不可以。”阳货说:“时光一天一天地消逝,岁月不等人啊。”孔子说:“好吧,我将要去做官了。”

36、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

37、子曰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,过,则勿惮改。”〖翻译〗

38、子曰:“《关雎》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

39、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:'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〖翻译〗

40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如果立志于仁,就不会做坏事了。”

41、阳货欲见孔子,孔子不见,归孔子豚。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遇诸途。谓孔子曰:“来!予与尔言。”曰:“怀其宝而迷其邦,可谓仁乎?”曰:“不可。——好从事而亟失时,可谓知乎?”曰:“不可——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”孔子曰:“诺;吾将仕矣。”

42、《论语》第四篇是里仁篇,其经文很多,今选其一。

43、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

44、子禽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,抑与之与?”子贡曰: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

45、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
46、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,观察他的志向,父母去世了,就要观察他的行为,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,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.

47、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〖翻译〗

48、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〖翻译〗

49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,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,只是按照义去做。”

50、为政篇原文

51、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
52、《论语里仁篇》中。

53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士有志于(学习和实行圣人的)道理,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,对这种人,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。”

54、【译文】

55、「译文」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,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。”

56、如今说的孝,只是能够养活父母。说到狗、马,也都能饲养;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,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?

57、子夏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.有好的食物,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.

58、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。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
59、【原文】4-11子曰:“君子怀(1)德,小人怀土(2);君子怀刑(3),小人怀惠。”

60、【原文】4-24子曰:“君子欲讷(1)于言而敏(2)于行。”

61、【原文】4-19子曰:“父母在,不远游(1),游必有方(2)。”

62、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63、子曰: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

64、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〖翻译〗

65、曾子曰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
66、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.

67、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'思无邪’。”〖翻译〗

68、【原文】4-21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

69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
70、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
71、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〖翻译〗

72、【原文】4-8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

73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父母的年纪,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。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,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。”

74、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。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

75、子曰:“父母在不远游,游必有方.”

76、(十五)孔子说:“参呀!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。”曾子说:“是的。”孔子走了以后,别的学生问曾子:“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呼?”曾子说:“老师的学说,就是'忠恕'罢了。”

77、孔子说: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,还会有什么困难呢?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国,礼乐怎么能实行起来呢?

78、这章经文讲述的就是修身的道理。君子修身之要在孝弟二字,这两件事是修身的根本,这两件事做好了,君子的道德修养就达到了。

79、(十六)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
80、译文:孔子说:“依本性来看,人与人是相近的。依习染来看,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。”

81、(十五)子曰: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子出,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
82、【原文】4-6子曰:“我未见好仁者,恶不仁者。好仁者,无以尚之;恶不仁者,其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见力不足者。盖有之矣,我未之见也。”

83、孔子论孝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:子游问孝,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

84、在这章经文中,孔子阐述了礼让治国的原则。礼主敬,让主谦让,这都是为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,推而广之以治国,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础。执政者以此行事,邦国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治理,否则礼乐不兴,邦国也一定治理不好。

85、【原文】4-23子曰:“以约(1)失之者鲜(2)矣。”

86、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:'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
87、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忧。

88、译文:孔子说,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,一生不离善道。濒临危亡的国家不去。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事,天下政治混乱就归隐。政治清明时却贫贱是羞耻的,政治混乱时却富贵同样是羞耻的。

89、子曰: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。”

90、《论语侍坐》

91、《论语》一书中,孔子论孝的经文很多,今列举两章如下,仅供参考。

92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见到贤人,就应该向他学习、看齐,见到不贤的人,就应该自我反省(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)。”

93、【原文】4-2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(1)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(2),知者利仁。”

94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,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埃”「评析」

95、本篇选自《论语先进》,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个人志向抱负的一次讨论,是《论语》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。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及动作神态的记录,生动地表现了孔子与几位弟子不同的个性风采,如孔子循循善诱、和蔼亲切的师长风度,子路的鲁莽直率,曾点的淡泊洒脱,冉有、公孙华的谨慎谦逊,等等,都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。

96、有子曰:其为人也考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。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人之本与!

97、子夏问孝,子曰:“色难,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以为孝乎.”

98、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

99、子之武城,闻弦歌之声。夫子莞尔而笑,曰:“割鸡焉用牛刀?”子游对曰:“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:'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。’”子曰:“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。前言戏之耳。”

100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父母在世,不远离家乡;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,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。”

101、伺候父母,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,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,仍要尊敬他们,不加违抗,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

102、子曰:父在,观其志,父没,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

103、有子曰:“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。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。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”

104、子夏问孝。子曰:色难。有事弟子服其劳,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

105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为追求利益而行动,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。”

106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参啊,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。”曾子说:“是。”孔子出去之后,同学便问曾子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曾子说:“老师的道,就是忠恕罢了。”

107、【原文】4-5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

108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不怕没有官位,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。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,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。”

109、子曰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〖翻译〗

110、【原文】4-22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”

111、在这章经文中,孔子提出孝顺父母,最难做到的事情是长期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。色难两个字,体现了孝的最高境界,也给我们这些为人者,指明了努力的方向。虽难之,也要尽力践行。

112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用礼来约束自己,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。”

113、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,就可以说尽孝了

114、子曰:“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,一则以忧.”

115、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

116、【原文】4-14子曰:“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;不患莫己知,求为可知也。”

117、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〖翻译〗

118、《论语》原文

119、【原文】4-16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
120、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〖翻译〗

121、子曰:能以礼让为国乎?何有?不能以礼让为国,如礼何?

122、子曰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

123、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〖翻译〗

124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人们的错误,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。所以,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,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。”

125、「译文」子游说:“事奉君主太过烦琐,就会受到侮辱;对待朋友太烦琐,就会被疏远了。”

126、有子(1)曰:“(2),而好犯上者(3),鲜(4)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(5)。君子务本(6),本立而道生(7)。孝弟也者,其为人之本与(8)?”

127、子曰:“笃行好学,守死善道,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现,无道则隐。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”(8.13)

128、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〖翻译〗

129、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

130、【原文】4-10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(1)也,无莫(2)也,义(3)之与比(4)。”

131、【原文】4-26子游曰:“事君数(1),斯(2)辱矣;朋友数,斯疏矣。”

132、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”

133、年轻人,在家孝顺父母,出门在外尊敬兄长,行为谨慎,说话守信,博爱众人,亲近仁者。做到这些之后,还有余力,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

134、子张问仁于孔子。孔子曰:“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。”“请问之。”曰: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

135、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
136、【原文】4-1子曰:“里仁为美(1),择不处仁(2),焉得知(3)?”

137、孟武伯问孝,子曰:“父母,唯其疾之忧”.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

138、译文:孔子说:“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。”

139、【原文】4-15子曰:“参乎,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子出,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
140、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〖翻译〗

141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,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。爱好仁德的人,是不能再好的了;厌恶不仁的人,在实行仁德的时候,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。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?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。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,但我没见过。”

142、【原文】4-9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
143、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

144、【原文】4-17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
145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君子明白大义,小人只知道小利。”

146、【原文】阳货欲见孔子,孔子不见,归孔子豚。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,遇诸涂。谓孔子曰:“来!予与尔言。”曰:“怀其宝而迷其邦,可谓仁乎?”曰:“不可。”“好从事而亟失时,可谓知乎?”曰:“不可。”“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”孔子曰:“诺,吾将仕矣。”

147、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

148、子禽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,抑与之与?”子贡曰: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〖翻译〗

149、孔子谓季氏: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
150、子曰:“事父母几谏。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

151、【原文】4-20子曰: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

152、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
153、《论语》中修身的经文很多,今举其一例。

154、有子曰:“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。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。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”〖翻译〗

155、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〖翻译〗

156、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'思无邪。’”

157、译文: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。孔子说:“如能奉行五种原则于世间,就可以称仁了。”子张说:“哪五项原则?”孔子说:“恭敬、宽大、诚实、勤敏、恩惠。能恭敬就不会招来别人的欺辱;能宽为怀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戴;能诚实守信就会受到大家的信任,勤敏就能建立功端;能给人恩惠就能够差遣人家。”

158、子夏说:“看重实际的德行,轻视表面的姿态。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,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,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。这样的人,虽然没有学习过,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。

159、孟懿子问孝,子曰:“无违”.

160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事奉父母,(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),要委婉地劝说他们。(自己的意见表达了,)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,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,并不违抗,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。”

161、有子说:”孝顺父母,顺从兄长,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。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。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,根本建立了,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。孝顺父母、顺从兄长,这就是仁的根本啊!”

162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,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,就不会去享受的;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,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,就不会摆脱的。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,又怎么能叫君子呢?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,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,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,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。”

163、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〖翻译〗

164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君子说话要谨慎,而行动要敏捷。”

165、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
166、【原文】

167、【原文】4-25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

168、公山弗扰以费畔,召,子欲往。子路不悦,曰:“末之也,已,何必公山氏之之也?”子曰:“夫召我者,而岂徒哉?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”

169、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,事父母,能竭其力,事君,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;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
170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〖翻译〗

171、【原文】4-7子曰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,斯知仁矣。”

172、子游问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“

173、《论语学而篇》中。

174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君子思念的是道德,小人思念的是乡土;君子想的是法制,小人想的是恩惠。”

175、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17.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18、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19、子曰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,于予与何诛?”20、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'文’也。”21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“再,斯可矣。22、子曰:“宁武子,邦有道则智,邦无道则愚。其智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23、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24、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25、子曰: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;智者动,仁者静;智者乐,仁者寿。”26、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27、子曰:“不愤不启、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28、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“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”29、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汝奚不曰: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?”30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31、子以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32、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33、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”34、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35、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36、子曰: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”37.子曰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38、子曰:“智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39、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40、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41、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42、子夏曰: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”

176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,那还有什么困难呢?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,怎么能实行礼呢?”

177、「译文」孔子说:“早晨得知了道,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。”

178、译文:公山弗扰占据费邑,起兵反叛季氏,他召请孔子去帮忙,孔子想要前往。子路很不高兴,说:“没有地方去就算了,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?”孔子说:“请我去的人,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?如果有人任用我,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?”

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优选178句的内容,请扫微信
或微信搜索jiemingpan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enshu.com/p/463144

版权说明:本文版权由作者自行负责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
相关文章


前一篇: 名人传记推荐24句
后一篇: 精益求精的经典语录精选好句123句

栏目精选


笨书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内容由用户上传发布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核实后24小时内处理或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0 笨书网  备案号:粤ICP备15074009号

go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