笨书网 + 

首页 »

含“辞”的成语大全(159个)

作者:子鱼 2022-06-12 16:04:20 / 253次阅读

小编为您整理了辞不意逮、一家之辞、淫辞秽语等含“辞”的成语159个,其中“辞”开头的30个,“辞”结尾的72个,“辞”在中间的57个,及其解释、出处和示例等。

“辞”开头的成语

1、辞不意逮[cí bù yì dǎi]

【解释】逮:达到。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。

【出处】宋·刘学箕《松江哨遍》词序:“至预作数语以状风景胜概,辞不意逮,笔随句阁,良可慨叹。”

2、辞旨甚切[cí zhǐ shèn qiè]

【解释】辞旨:言词和意旨。指言谈以及思想都十分恳切。

【出处】《后汉·郅寿传》:“厉音正色,辞旨甚切。”

3、辞喻横生[cí yù héng shēng]

【解释】辞:言词;喻:比喻。言词中生动的比喻横逸而出。

【出处】汉·王充《论衡·物势篇》:“亦或辩口利舌,辞喻横生为胜,或诎弱缀跲,蹥蹇不比者为负。”

4、辞顺理正[cí shùn lǐ zhèng]

【解释】道理严正公允,措词简炼。

【出处】《三国志·吴志·进葛瑾传》:“及吕壹诛,权又有诏切磋瑾等,语在权传。瑾辄因事以答,辞顺理正。”

5、辞严谊正[cí yán yì zhèng]

【解释】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
【出处】元·刘壎《隐居通议·诗歌六》:“蕃武忠君爱国,辞严谊正,不暇自恤,枚蹈危机,其失在于疏尔。”

6、辞丰意雄[cí fēng yì xióng]

【解释】指文辞丰富,意气雄健。

【出处】宋·欧阳修《答吴充秀才书》:“非夫辞丰意雄,霈然有不可御之势。”

7、辞致雅赡[cí zhì yǎ shàn]

【解释】辞致:文辞的意境和情调;赡:充裕。指文辞的立意和情调高雅脱俗。

【出处】《北史·颜之仪传》:“博涉群书,好为词赋,尝献梁元帝《荆州颂》,辞致雅赡。”

8、辞简义赅[cí jiǎn yì gāi]

【解释】文辞简要,意义完备。

【出处】《清史稿·刑法志一》:“诸臣以律文昉自《唐律》,辞简义赅,易致舛讹,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,疏解律义。”

【示例】这篇文章辞简义赅,让人记忆犹新。

9、辞多受少[cí duō shòu shǎo]

【解释】辞:推辞掉。受:接受。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。

【出处】《周书·裴文举传》:“宪矜其贫窭,每欲资给之。文举恒自谦逊,辞多受少。”

【示例】我每次给他东西,他都是辞多受少。

10、辞严气正[cí yán qì zhèng]

【解释】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
【出处】《宋史·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》:“建中雅量却敌,辞严气正,尤为厅伟。”

11、辞严义正[cí yán yì zhèng]

【解释】辞:言词,语言。义:道理。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

【出处】宋·张孝祥《明守赵敷文》:“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,而辞严义正,千载之下,见者兴起,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。”

【示例】所不同的,只是他总有一面辞严义正的军旗,还有一条尤其义正辞言的逃路。 ——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有趣的消息》

12、辞简意足[cí jiǎn yì zú]

【解释】文辞简炼而意思却很充足。

【出处】元·白珽《湛园静语·叶水心》:“如此数卷,辞简意足,一坐骇然。”

13、辞穷理尽[cí qióng lǐ jìn]

【解释】辞:文辞;穷:完,尽。无话可说,无理可辩。

【出处】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·怀州玄泉第二世和尚》:“僧问:'辞穷理尽时如何?’师曰:'不入理岂同尽。”

14、辞趣翩翩[cí qù piān piān]

【解释】辞趣:文辞的意趣;翩翩:形容风致、文采的优美。指文辞的意趣很优美。

【出处】南朝·齐·萧子良《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》:“辞坡翩翩,足有才藻。”

15、辞不获命[cí bù huò mìng]

【解释】指辞谢而未获允许。

【出处】《庄子·天地》:“鲁君谓葂也曰:'请受教。’辞不获命,既已告矣,未知中否。”

【示例】卫交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,天壹而三焉,赐也辞不获命,以所见者对矣。 ——《孔子家语·弟子行》

16、辞严意正[cí yán yì zhèng]

【解释】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
【出处】宋·欧阳修《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》诗:“辞严意正质非俚,古味虽淡醇不薄。”

17、辞简意赅[cí jiǎn yì gāi]

【解释】简:简练;赅:完备。言辞简练,意思完备。

【出处】《清史稿·刑法制》:“诸臣以律文昉自《唐律》,辞简意赅,易致舛讹。”

18、辞无所假[cí wú suǒ jiǎ]

【解释】辞:文词;假:利用。写文章时用词有所创新,没有因袭前人。形容文章自成一家,有独特的风格。

【出处】三国·魏·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斯七子者,于学无所遗,于辞无所假。”

19、辞微旨远[cí wēi zhǐ yuǎn]

【解释】辞:文词,言词。微:隐蔽,精深。旨:意思,目的。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。

【出处】《梁书·刘之遴传》:“省所撰《春秋》义,比事论书,辞微旨远。”

20、辞鄙意拙[cí bǐ yì zhuō]

【解释】鄙:粗俗、低劣;义:意思;拙:拙劣。文词庸俗,立意拙劣。

【出处】唐·韩愈《上兵部李侍郎书》:“牛角之歌,词鄙而意拙。”

21、辞穷理极[cí qióng lǐ jí]

【解释】辞:文辞;穷:完,尽;极:终,到头。无话可说,无理可辩。

【出处】宋·王安石《辞同修起居注状》:“诚愿陛下日月之明,察臣之请,辞穷理极,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。”

22、辞富居贫[cí fù jū nnnpín]

【解释】辞:推辞,推却。原指拒绝厚禄,只受薄俸。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,甘于清贫的生活。

【出处】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仕非为贫也,而有时乎为贫;娶妻非为养也,而有时乎为养。为贫者,辞尊居卑,辞富居贫。辞尊居卑,辞富居贫,恶乎宜乎?抱关击柝。”

23、辞不达义[cí bù dá yì]

【解释】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。

【出处】语出《仪礼·聘礼》:“辞多则史,少则不达,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。”

【示例】语言糊涂曰辞不达义。 ——清顾张思《土风录》卷十二

24、辞巧理拙[cí qiǎo lǐ zhuō]

【解释】文辞虽然浮华,但不能阐明道理。

【出处】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诸子》:“公孙之白马孤犊,辞巧理拙,魏牟比之鸮鸟,非妄贬也。”

25、辞简理博[cí jiǎn lǐ bó]

【解释】辞:文词;博:大,深。虽然言词简单扼要,但说理十分深刻。

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·晋记二十五》:“可谓辞简而理博矣。”

26、辞有枝叶[cí yǒu zhī yè]

【解释】枝叶:比喻琐细的言辞,形容言辞虚美琐细。

【出处】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表记》:“辞有枝叶。”孔颖达疏:“但言辞虚美,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。”

27、辞穷理屈[cí qióng lǐ qū]

【解释】理由站不住脚,被驳得无话可说。

【出处】《宋书·郑鲜之传》:“时或言论,人皆依违之,不敢难也;鲜之难必切至,未尝宽假,要须高祖辞穷理屈,然后置之。”

【示例】沙门一闻究览,辞义无谬,以数百言辩而释之,因问宗致。外道辞穷理屈,杜口不酬。 ——唐·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羯罗挐苏伐刺那国》

28、辞不达意[cí bù dá yì]

【解释】辞:言辞;意:意思。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。

【出处】《仪礼·聘礼》:“辞多则史,少则不达,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。”宋·惠洪《高安城隍庙记》:“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,辞不达意,余尝叹息之。”

【示例】大概学作文时,总患辞不达意。 ——鲁迅《两地书》一一

29、辞尊居卑[cí zūn jū bēi]

【解释】辞:推却。不受尊位,甘居卑下。

【出处】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为贫者,辞尊居卑,辞富居贫。”

【示例】所以他在外洋虽赶不上辞尊居卑的大彼得,却可以算乐善好施的小孟尝。 ——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五十七回

30、辞金蹈海[cí jīn dǎo hǎi]

【解释】比喻不慕富贵,慷慨有气节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载:战国时,秦军围赵都邯郸,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,劝阻尊秦昭王为帝,并表示若秦王为帝,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。秦军退后,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,鲁仲连却不受,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,是商贾之事。

【示例】受爵能让,怀辞金蹈海之风;成功不居,从辟谷封留之请。 ——明·武宗《刘基赠谥太师文成诰》

“辞”结尾的成语

1、一家之辞[yī jiā zhī cí]

【解释】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。同“一家之言”。

【出处】《晋书·裴頠传》:“观《老子》之书,虽博有所经,而云'有生于无’,以虚为主,偏立一家之辞,岂有以而然哉!”

2、厚礼卑辞[hòu lǐ bēi cí]

【解释】丰厚的礼品,谦卑的言辞。

【出处】元·高文秀《襄阳会》楔子:“我本待要养性修真避世尘,今日个厚礼卑辞征聘紧。”

3、与世长辞[yǔ shì cháng cí]

【解释】辞:告别。和人世永别了。指去世。

【出处】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贾奉雉》:“仆适自念,以金盆玉碗贮狗矢,真无颜出见同人,行将遁迹山林,与世长辞矣。”

【示例】曹冷元那斑白的头发楂和胡须都烧焦了,脸上起着一片红泡,眼睛含着浑泪,与世长辞了。 ——冯德英《迎春花》第十九章

4、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[yù jiā zhī zuì,hé huàn wú cí]

【解释】欲:要;患:忧愁,担心;辞:言辞,指借口。要想加罪于人,不愁找不到罪名。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。

【出处】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:“不有废也,君何以兴?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”

【示例】“可是,老徐,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,咱们收拾了他,对别人怎么说呀?”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!” ——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十七章

5、何患无辞[hé huàn wú cí]

【解释】何患:哪怕;辞:言辞。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?常与“欲加之罪”连用,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,无端捏造罪名,还说得振振有词。

【出处】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:“不有废也,君何以兴?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”

6、空言虚辞[kōng yán xū cí]

【解释】不实在的话语。

【出处】《吕氏春秋·知度》:“至治之世,其民不好空言虚辞。”

【示例】言仙道洪濛不可识,如王乔赤松,皆空言虚辞,迂怪难信,当观圣道而已。 ——唐·吴兢《乐府古题要解·长歌行》

7、理不胜辞[lǐ bù shèng cí]

【解释】道理不能胜过文辞。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,尽管文辞丰富多彩,道理并不充分。

【出处】三国·魏·曹丕《曲论·论文》:“孔融体气高妙,有过人者,然不能持论,理不胜辞,至于杂以嘲戏,及其所善,扬、班俦也。”

【示例】写议论文并不一定要求强调理不胜辞

8、在所不辞[zài suǒ bù cí]

【解释】决不推辞(多用在冒险犯难)。

【出处】邹韬奋《经历》:“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,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,任何个人的艰险,是在所不辞的。”

【示例】对于你的请求我是在所不辞的。

9、析辩诡辞[xī biàn guǐ cí]

【解释】指巧言邪说。

【出处】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即为怪迂,析辩诡辞,以挠世事,虽小辩,终破大道而或众。”

【示例】仲尼既没,析辩诡辞,骊架塞路。 ——宋·曾巩《上欧阳学士第一书》

10、含糊其辞[hán hú qí cí]

【解释】话说得不清不楚,含含糊糊。形容有顾虑,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。

【出处】宋·袁燮《絜斋集》第十八卷:“是非予夺,多含糊其辞;公则不然,可则曰可,否则曰否。”

【示例】发表时候,为了避免反动政府检查,有的地方故意含糊其辞,现在把它们弄明确了。 ——沙汀《短篇小说集·后记》

11、大放厥辞[dà fàng jué cí]

【解释】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。

【出处】唐·韩愈《祭柳子厚文》:“玉佩琼琚,大放厥辞,富贵无能,磨灭谁纪?”

【示例】他又在大放厥辞鼓吹“台独”

12、理过其辞[lǐ guò qí cí]

【解释】说理多而文采不足。

【出处】南朝·梁·钟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永嘉时,贵黄老,稍尚虚谈,于时篇什,理过其辞,淡乎寡味。”

13、利口巧辞[lì kǒu qiǎo cí]

【解释】利口:锋利的口才;巧辞:善于言辞。形容能言善辩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贡利口巧辞。”

14、巧言偏辞[qiǎo yán piān cí]

【解释】巧言:浮华不实的话;偏辞:便巧的话。指花言巧语。

【出处】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言者,风波也;行者,实丧也。夫风波易以动,实丧易以危。故忿设无由,巧言偏辞。”

15、借故推辞[jiè gù tuī cí]

【解释】借:假托;故:借口。找借口推托别人的请求。

16、不能赞一辞[bù néng zàn yī cí]

【解释】赞:赞助;赞一辞:添一句话。提不出一点意见。形容文章非常完美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。”

【示例】然文字之学,早已一切还给章先生,略无私蓄,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,而不能赞一辞。 ——《鲁迅书信集·致台静农》

17、烦言碎辞[fán yán suì yǔ]

【解释】形容文词杂乱、琐碎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分文析字,烦言碎辞。”

【示例】周相公说得话也甚多,写不了这些烦言碎辞,大约与寄姐说的相同。 ——《醒世姻缘》第九十八回

18、恶言詈辞[è yán lì cí]

【解释】指中伤辱骂的言辞。

【出处】宋·王观国《学林·冰》:“愈独判二年,晶与宦者为敌,相伺候罪过,恶言詈辞,狼藉公牒。”

19、浮语虚辞[fú yǔ xū cí]

【解释】指大话、空话。

【出处】《东观汉记·隗嚣传》:“在兵中十岁,所更非一,厌浮语虚辞耳。”

20、绝妙好辞[jué miào hǎo cí]

【解释】辞:同“词”,文辞。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。

【出处】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捷悟》:“黄绢,色丝也,于字为绝。幼妇,少女也,于字为妙。外孙,女子也,于字为好。蒱臼,受辛也,于字为辞。所谓绝妙好辞也。”

【示例】文人笔端有口,能就现前真景,抒写成篇,即是绝妙好辞。 ——清·许印芳《与李生论诗》

21、义不容辞[yì bù róng cí]

【解释】容:允许;辞:推托。道义上不允许推辞。

【出处】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七:“承姑丈高谊,小婿义不容辞。”

【示例】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。

22、支吾其辞[zhī wū qí cí]

【解释】支吾:说话含混躲闪。指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,以掩盖真实情况。

【出处】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二回:“余荩臣见王小五子揭出他的短处,只得支吾其词道:'他的差使本来要委的了。银子是他该我的,如今他还我,并不是花了钱买差使的。’”

【示例】所以岳维峻遂以重兵防守鄂豫边境,不许吴军出武胜关一步,吴天天派员疏通豫岳,岳则日日支吾其辞。(丁中江《北洋军阀史话》二三二)

23、厚貌深辞[hòu mào shēn cí]

【解释】外貌厚道,内心不可捉摸。同“厚貌深情”。

【出处】唐·李公佐《谢小娥传》:“小娥厚貌深辞,聪明端特,煤炼指跛足,誓求真如。”

24、不赞一辞[bù zàn yī cí]

【解释】原指文章写得好,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。一句话也不说。

【出处】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,不能赞一辞。”

【示例】李大人看了不赞一辞,赵大人看了仍旧交还司员。 ——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83回

25、传闻异辞[chuán wén yì cí]

【解释】传闻:原指久远的事,后指听来的传说;异辞:原指措词有所不同,后指说法不一致。指传说不一致。

【出处】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“所见异辞,所闻异辞,所传闻异辞。”

【示例】台事传闻异辞,我们如堕五里雾中。 ——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十二回

26、异口同辞[yì kǒu tóng cí]

【解释】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
【出处】唐·李翱·《答侯高第二书》:“苟异口同辞,皆如足下所说,是仆于天下众多之人而未有一知己也。”

【示例】群臣闻命,当然连声称善,异口同辞。 ——蔡东藩《前汉演义》第五回

27、同声一辞[tóng shēng yī cí]

【解释】犹言众口一辞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
【出处】清·陈确《死节论》:“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,冠带之伦服膺新命!”

28、义无所辞[yì wú suǒ cí]

【解释】就道理上讲不应该推辞。

【出处】宋·王安石《上曾参政书》:“害有至于死而不敢避者,义无所避之也;劳有至于病而不敢辞者,义无所辞之也。”

【示例】既是他儿子远来投奔,老弟也是义无所辞的。 ——清·陈森《品花宝鉴》第二回

29、高谈虚辞[gāo tán xū cí]

【解释】虚:空虚。高妙空洞,不切实际的言辞。

【出处】《六韬·文韬·上贤》:“不图大事得利,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,王者慎勿使。”

【示例】故货食者,人事之确论,非高谈虚辞之可致也。 ——宋·张方平《论国什》

30、甘言巧辞[gān yán qiǎo cí]

【解释】甘言:甜美动听的语言;巧辞:逢迎讨好的言辞。甜美动听的逢迎之辞。

【出处】《战国策·韩策》:“诸侯不料兵之弱,食之寡,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,比周以相饰也。”唐·王勃《平台秘略论·褒客》:“便辟脂事饰其迹,甘言巧辞运其辨。”

31、辩口利辞[biàn kǒu lì cí]

【解释】指善辩的口才,犀利的言辞。形容能言善辩。

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班昭传》:“妇言,不必辩口利辞也。”

32、义不得辞[yì bù dé cí]

【解释】义:道义;得:得到;辞:推托。道义上不允许推辞。

【出处】唐·杜佑《通典》卷一百一:“震以王官司徒吏,皆先由州郡之贡,而后升在王廷,策名委质,列为帝臣,选任唯命,义不得辞。”

【示例】昔公尝告其子忠彦,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。既葬,忠彦以告,轼以为义不得辞也,乃泣而书之。 ——宋·苏轼《醉白堂记》

33、一言半辞[yī yán bàn cí]

【解释】指很少的一两句话。同“一言半语”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,天下莫不闻。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!”

34、百喙难辞[bǎi huì nán cí]

【解释】喙:嘴,借指人的嘴。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。

【出处】清·夏燮《中西纪事·江上议款》:“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,因乘间自尽。”

【示例】刘棻等已被扳入,百喙难辞,遂都连坐罔上不道的罪名,谳成死罪。 ——蔡东藩《后汉演义》第一回

35、万死不辞[wàn sǐ bù cí]

【解释】万死:死一万次,形容冒生命危险。万一万次也不推辞。表示愿意拼死效劳。

【出处】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回:“但有使令,万死不辞!”

【示例】什么时候用到我,随叫随到,万死不辞! ——檀林《旧都遗梦》

36、片语只辞[piàn yán zhǐ cí]

【解释】犹片言只字。少量的文字。

【出处】易宗夔《〈新世说〉序》:“酷嗜临川王之书,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,自甘吻颊,非凡响所能及耳。”

37、辩说属辞[biàn shuō zhǔ cí]

【解释】属辞:撰写文章。用诡辩的的言论撰写文章。

【出处】《韩非子·存韩》:“辩说属辞,饰非诈谋,以钓利于秦,而以韩利窥陛下。”

38、径廷之辞[jìng tíng zhī cí]

【解释】径廷:即“径庭”,门外路和堂外地,指相距极远;辞:话语。相相去甚远的偏激的廉洁。

【出处】南朝·齐·刘峻《辨命论》:“如使仁而无择,奚为修善立名乎?斯径廷之辞也。”

39、万口一辞[wàn kǒu yī cí]

【解释】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。比喻意见一致。

【出处】唐·孙樵《武皇遗剑录》:“群疑胶牢,万口一辞。”

【示例】万口一辞,不可破也。 ——明·李贽《题孔子像于芝佛院》

40、夸大其辞[kuā dà qí cí]

【解释】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。同“夸大其词”。

【出处】孙犁《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》:“我从来不好夸大其辞。我读了几段之后,就为你的艺术的功力,你所反映的民族生活,你所投入的思想情感,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吸引了。”

41、众口一辞[zhòng kǒu yī cí]

【解释】辞:言词。许多人所说的话都一样。形容意见一致

【出处】宋·欧阳修《濮仪》第四卷:“众口一辞,纷然不止。”

【示例】夏衍《读<关汉卿>杂谈历史剧》:“田汉同志的《关汉卿》是一出好戏,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烈,这一点几乎是众口一辞。”

42、放言遣辞[fàng yán qiǎn cí]

【解释】放言:敞开说;遣辞:用词造句。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。

【出处】晋·陆机《文赋》:“放言遣辞,良多变矣。”

43、不谋同辞[bù móu tóng cí]

【解释】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。

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祭祀志上》:“群下百僚,不谋同辞。”

【示例】[武王]与八百诸侯威同此盟,《尚书》所谓不谋同辞也,故曰孟津,亦曰盟津。 ——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

44、一面之辞[yī miàn zhī cí]

【解释】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。指单方面的话,版面的看法。

【出处】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五回:“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,杨仪等必投魏矣。”

【示例】据媒人一面之辞,所以派人相看。 ——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一十九回

45、异人同辞[yì rén tóng cí]

【解释】不同的人说出相同的话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
【出处】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六十五:“弟子昔闻得道真人传说,所言往往称叹,教其宝练,乃异人同辞,岂可令清真之音,坠而不书乎?”

46、谊不敢辞[yì bù gǎn cí]

【解释】犹言义不容辞。道义上不允许推辞。

【出处】清·顾炎武《答陈亮工书》:“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,谊不敢辞,已具一稿,藏之箧中。”

47、情见乎辞[qíng xiàn hū cí]

【解释】见:通“现”;乎:于。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。

【出处】《易·系辞下》:“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”

【示例】若夫制作之文,所以彰往考来,情见乎辞。 ——晋·杜预《<春秋经传集解>序》

48、张大其辞[zhāng dà qí cí]

【解释】把原来的事情夸大。形容言过其实。同“张大其词”。

【出处】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一回:“卿于席间,张大其辞,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,只恐三杰之后,难乎其继。如之奈何?”

49、振振有辞[zhèn zhèn yǒu cí]

【解释】振振:理直气壮的样子。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,说个没完。

【出处】清·梁启超《关税权问题》:“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,既振振有词,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,以授之口实也。”

【示例】小顺儿的妈的北平话,遇到理直气壮振振有辞的时候,是词汇丰富,而语调清脆,象清夜的小梆子似的。 ——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八

50、隐约其辞[yǐn yuē qí cí]

【解释】隐约:不明显,不清楚。形容说话躲躲闪闪,使人不易完全明白。

【出处】清·平步青《霞外捃屑·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》:“使白太夫人,谓欲礼佛行也者,迎抵会城卒岁,无功为亲者讳,故隐约其辞不尽也。”

【示例】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,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辞。 ——鲁迅《三闲集·我和<语丝>的始终》

51、丽句清辞[lì jù qīng cí]

【解释】华丽清新的辞句。同“丽句清词”。

52、一诺无辞[yī nuò wú cí]

【解释】一口答应,没有二话。

【出处】清·张南庄《何典》第四回:“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,如何不肯?一诺无辞,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。”

【示例】'我想女人的心肠软,请孙小姐去走一躺,也许有点门路,这当然是不得已的下策。’孙小姐一诺无辞道:'我这时候就去。’ ——钱仲书《围城》五

53、同然一辞[tóng rán yī cí]

【解释】犹异口同声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
【出处】唐·韩愈《讳辩》:“听者不察也,和而唱之,同然一辞。”

【示例】明·李贽《答刘晋川书》:“何乃同然一辞,效儿女故态也。”

54、甘言好辞[gān yán hǎo cí]

【解释】甘言:甜美动听的语言;好辞:逢迎讨好的言辞。甜美动听的逢迎之辞。

【出处】《战国策·韩策》:“诸侯不料兵之弱,食之寡,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,比周以相饰也。”

【示例】请不能随便相信他们的甘言好辞

55、悖言乱辞[bèi yán luàn cí]

【解释】指胡言乱语。

【出处】《公孙龙子·白马论》:“以黄马为非马,而以白马为有马,此飞者入池,而棺椁异处,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。”

56、好言甘辞[hǎo yán gān cí]

【解释】好言:甜美动听的语言;甘辞:逢迎讨好的言辞。甜美动听的逢迎之辞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匈奴传》:“数使使于汉,好言甘辞求请和亲。”

57、过甚其辞[guò shèn qí cí]

【解释】指话说得过分,不符合实际情况。

【出处】郭沫若《反正前后》第一篇三:“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,以为我是过甚其辞。”

【示例】当第一天传锣号召那些身居黑籍的可怜虫的时侯,因为那打更匠的过甚其辞,大家以为真的不出任何费用,来的很是不少。 ——沙汀《淘金记》十九

58、闪烁其辞[shǎn shuò qí cí]

【解释】闪烁:光一闪一闪,比喻说话吞吞吐吐。指说话吞吞吐吐,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。

【出处】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十五:“又诘妇缚伤,则云搔破,其词闪烁,疑乙语未必诳也。”

【示例】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辞,更未可定。 ——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二十五回

59、善为说辞[shàn wéi shuō cí]

【解释】说辞:讲话。形容很会讲话。后指替人说好话。

【出处】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宰我、子贡善为说辞。”

【示例】见了五科哥,好歹替我善为说辞。 ——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一回

60、谊不容辞[yì bù róng cí]

【解释】犹言义不容辞。道义上不允许推辞。

【出处】明·杨荣《送陈司业诗序》:“予与光世处三十年矣,谊不容辞,故为序如此。”

【示例】这一篇,是T先生要我做的,因为那集子要在和他有关系的G书局出版。我谊不容辞,只得写了这一点。 ——鲁迅《南腔北调集·〈守常全集〉题记》

61、拙口钝辞[zhuō kǒu dùn cí]

【解释】钝:笨拙,不灵活。比喻嘴笨,没有口才。

【出处】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八十八回:“我等愚卤,拙口钝腮,不会说话。”

62、利喙赡辞[lì huì shàn cí]

【解释】指口齿伶俐,辞令优美。

【出处】唐·皇甫枚《三水小牍·王知古》:“睹其利喙赡辞,不觉前席。”

63、瘠义肥辞[jí yì féi cí]

【解释】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。

【出处】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风骨》:“捶子坚而难移,结响凝而不滞,此风骨之力也。若瘠义肥辞,繁杂失统,则无骨之征也。”

【示例】范文澜《中国通史》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:“但冗长堆砌,意少语多(所谓'瘠义肥辞’),也是这一派的通病。”

64、大肆厥辞[dà sì jué cí]

【解释】大肆:毫无顾忌。厥:其,他的。铺张辞藻,大展文才。

【出处】明·刘基《〈宋景濂学士文集〉序》:“先生不分至高,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,以其所蕴,大肆厥辞。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,百战百胜,志不少慑。”

65、善为我辞[shàn wéi wǒ cí]

【解释】好好地替我辞谢掉。后多用于请人代为说辞。

【出处】《论语·雍也》:“李氏使闵子骞为费宰。闵子骞曰:'善为我辞焉。’”

【示例】实久谢人事,饰巾待终罢了,幸君善为我辞! ——蔡东藩《后汉演义》第六十三回

66、水火不辞[shuǐ huǒ bù cí]

【解释】指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兵既整齐,王可试下观之,唯王所欲用之,虽赴水火犹可也。”

【示例】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四卷:“凭爷分付,那厢使用,水火不辞。”

67、以文害辞[yǐ wén hài cí]

【解释】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。

【出处】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故说《诗》者,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以意逆志,是为得之。”朱熹集注:“文,字也。辞,语也……言说《诗》之法,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,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。”

【示例】子美诗,备诸家体,非必率合程度,侃侃者然也。是篇落句处凡五杜鹃岂可以文害辞、辞害意耶? ——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杜少陵二》

68、析辨诡辞[xī biàn guǐ cí]

【解释】亦作“析辨诡词”。谓巧言邪说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杨雄传下》:“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,大氐诋訾圣人,即为怪迂,析辨诡辞,以挠世事,虽小辩,终破大道而或众,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。”

【示例】仲尼既没,析辨诡辞,骊驾塞路。 ——宋曾巩《上欧阳学士第一书》

69、溢于文辞[yì yú wén cí]

【解释】溢:水满外流,引申为超过、超出。指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文辞充分显露出来,甚至超过了文辞本身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方今公孙丞相……严安、徐乐、司马迁之伦,皆辩知闳达,溢于文辞,先生自视,何与比哉?”

【示例】少豪隽慷慨,溢于文辞。 ——《宋史·文苑传·秦观》

70、郑重其辞[zhèng zhòng qí cí]

【解释】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。

【出处】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六回:“他才恭肃其貌,郑重其辞说道:'年兄!你今日束修来见我,其实惭愧。’”

71、理胜其辞[lǐ shèng qí cí]

【解释】道理胜过文辞。指由于善于推理立论,尽管文辞简略质朴,道理却很充分。

【出处】晋·释惠远《三法度经序》:“或文过其意,或理胜其辞,以此考彼,殆兼先典。”

【示例】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,相如《子虚》擅名于前,班固《两都》理胜其辞,张衡《二京》文过其意。 ——《晋书·左思传》

72、溢美之辞[yì měi zhī cí]

【解释】溢:水满外溢,引申为过分。过分吹嘘的话语。亦作“溢美之言”。

【出处】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高雨农序》:“雨农遽为之序,且有溢美之辞。”

“辞”在中间的成语

1、淫辞秽语[yín cí huì yǔ]

【解释】淫:淫荡;秽:肮脏。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。

【出处】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一回:“淫词秽语,概所不录。”

2、口谐辞给[kǒu xié cí jǐ]

【解释】指言辞诙谐敏捷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上以朔口谐辞给,好作问之。”

3、陈辞滥调[chén cí làn diào]

【解释】陈:陈旧,陈腐;滥:浮泛不合实际。指陈腐、空泛的论调。

【出处】吴晗《朱元璋传》第七章三:“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,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,虽然都是陈辞滥调,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,朱元璋很喜欢阅读。”

【示例】我早已经不相信这些陈辞滥调了。

4、不辞辛苦[bù cí xīn kǔ]

【解释】辞:推辞。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,形容工作勤奋努力

【示例】他不辞辛苦,一定要送他去北京

5、奇辞奥旨[qí cí ào zhǐ]

【解释】奇辞:奇妙的文辞;奥旨:深奥的含义。形容文章语言奇丽,含义深厚。

【出处】唐·韩愈《读仪礼》:“于是撮其大要,奇辞奥旨著于篇。”

6、便辞巧说[biàn cí qiǎo shuō]

【解释】指牵强附会、巧为立说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便辞巧说,破坏形体,说五字之文,至于二三万言。”

7、卑辞厚礼[bēi cí hòu lǐ]

【解释】指言辞谦恭,礼物丰厚。参见“卑辞重币”。

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许劭传》:“曹操微时,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。”

【示例】器以道术深远,使人赍璧帛,卑辞厚礼聘顺,欲以为师。 ——晋·皇甫谧《高士传·韩顺》

8、修辞立诚[xiū cí lì chéng]

【解释】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,做到立身诚实。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。

【出处】《周易· 乾》:“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”

【示例】皋文、涤生,尚有谖言,虑非修辞立诚之道。 ——清·章炳麟《与邓实书》

9、以辞取人[yǐ cí qǔ rén]

【解释】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。同“以言取人”。

【出处】《孔子家语·子路初见》:“宰我有文雅之辞,而智不充其辩。孔子曰:' ……以辞取人,则失之宰予。’”

10、属辞比事[zhǔ cí bǐ shì]

【解释】原指连缀文辞,排比事实,记载历史。后泛称作文纪事。

【出处】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经解》:“属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”

【示例】属辞比事,劳逸宜均。 ——唐·刘知畿《史通·忤时》

11、奉辞伐罪[fèng cí fá zuì]

【解释】指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。

【出处】《书·大禹谟》;“肆予以尔众士,奉辞伐罪。”伐,一本作“罚”。

【示例】我今奉辞伐罪,拯溺苏枯。 ——宋·岳飞《奉诏移伪齐檄》

12、一辞同轨[yī cí tóng guǐ]

【解释】犹众口一词。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。

【出处】《韩非子·八奸》:“此皆俱进俱退,皆应皆对,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。”又《内储说上》:“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,举鲁国尽化为一,君虽问境内之人,犹不免于乱也。”

13、雄辞闳辩[xióng cí hóng biàn]

【解释】指说理充分,气势宏大的言词。

【出处】宋·王安石《祭欧阳文忠公文》:“其清音幽韵,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;其雄辞闳辩,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。”

【示例】有了他的雄辞闳辩,我们不担心失败了

14、玄辞冷语[xuán cí lěng yǔ]

【解释】玄妙冷隽的言辞。

【出处】明·文璧《<南濠居士诗话>序》:“玄辞冷语,用以博见闻资谈笑而已,奚史哉?”

15、奉辞罚罪[fèng cí fá zuì]

【解释】奉:敬受;罚:处罚,惩罚。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。

【出处】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肆予以尔众士,奉辞伐罪。”蔡沈集传:“奉帝之辞,罚苗之罪。”

16、修辞立其诚[xiū cí lì qí chéng]

【解释】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,做到立身诚实。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。

【出处】《周易·乾》:“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”

【示例】修辞立其诚,盖辞无所不修,而意则主于达。 ——明·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卷一

17、一代辞宗[yī dài cí zōng]

【解释】辞宗:辞赋作者中的宗师。指一个时代为人所尊崇的文学家。

【出处】《南史·任昉传》:“昉起草即成,不加点窜。沈约一代辞宗,深所推挹。”

【示例】张九龄一代辞宗,为中书令,引陟为中书舍人,与孙逖、梁涉对掌文诰,时人以为美谈。 ——《旧唐书·韦陟传》

18、假以辞色[jiǎ yǐ cí sè]

【解释】假:给;辞:言辞;色:神色。指好言好语、和颜悦色地对待。

【出处】宋·陈亮《与章德茂侍郎书》:“彼亦知世间有所谓人品者,门下岂亦以此假之辞色哉?”明·归有光《沈贞甫墓志铭》:“贞甫为人伉厉,喜自修饰,介介自持,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。”

【示例】叫他传了那厨子来当一次差,我们在旁边假以辞色,逐细盘问他,怕问不出来?(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十六回)

19、游辞浮说[yóu cí fú shuō]

【解释】游离不定的言辞,浮夸滓的议论。

【出处】《晋书·范汪传》:“王何蔑弃典文,不遵礼度,游辞浮说,波荡后生,饰华言以翳实,骋繁文以惑世。”

20、意切辞尽[yì qiè cí jìn]

【解释】意思恳切,言辞毫无保留。

【出处】唐·李翱《劝裴相不自出征书》:“伏望试以狂言访于所知之厚者。意切辞尽,不暇文饰,伏惟少赐省察。”

21、游辞巧饰[yóu cí qiǎo shì]

【解释】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。

【出处】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评》:“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;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。”

22、不辞而别[bù cí ér bié]

【解释】辞:告辞;别:离别。没有告辞就离开了。或悄悄溜走了。

【出处】元·郑德辉《王粲登楼》第一折:“报老爷得知,王粲不辞而别去了。”

【示例】于是,大家想不辞而别。 ——老舍《不成问题的问题》

23、形于辞色[xíng yú cí sè]

【解释】指内心活动表露在脸上和言辞之中。

【出处】《晋书·何无忌传》:“少有大志,忠亮任气,人有不称其心者,辄形于言色。”

24、义不辞难[yì bù cí nàn]

【解释】为正义之事不避危难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仁不异远,义不辞难。”

【示例】《明史·西域传》:“国家有事,臣子义不辞难。”

25、清辞妙句[qīng cí miào jù]

【解释】喜事从天上掉下来。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。

【出处】元·马致远《青衫泪》第三折:“贵脚踏践地,使下官喜从天降。”

【示例】张顺见了宋江,清辞妙句。 ——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四十回

26、不以辞害志[bù yǐ cí hài zhì]

【解释】辞:文辞;志:作品的思想内容。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。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。

【出处】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故说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”

27、脩辞立诚[xiū cí lì chéng]

【解释】原指整顿文教,树立诚信,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,不可作虚饰浮文。

【出处】语出《易·乾》:“脩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辞谓文教,诚谓诚实也。外则修理文教,内则立其诚实,内外相成,则有功业可居。”

28、谈辞如云[tán cí rú yún]

【解释】指谈话时言辞如飘云那样奔涌而出。

【出处】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符融传》:“融幅巾奋裒,谈辞如云。”

【示例】符融谈辞如云,让李膺十分佩服。

29、义切辞严[yì qiè cí yán]

【解释】切:恳切,切实。道理切实,措词严肃。

【出处】明·李开先《十朝诏令序》:“其文之古,惟今上足以同之;其治之盛,亦惟今上足以继之。义切辞严,固已见于中兴之诏。”

30、不辞劳苦[bù cí láo kǔ]

【解释】辞:推托;劳苦:劳累辛苦。不逃避劳累辛苦。形容人不怕吃苦,毅力强。

【出处】唐·牛肃《纪闻·吴保安》:“今日之事,请不辞劳苦。”

【示例】真正难得的,是她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劳苦的服务。 ——朱自清《刘云波女医师》

31、义正辞约[yì zhèng cí yuē]

【解释】道理严正公允,措词简炼。亦作“辞顺理正”。

32、清辞丽曲[qīng cí lì qǔ]

【解释】指清新美丽的词曲。同“清词丽句”。

【出处】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清辞丽曲,时发手篇。”

33、外交辞令[wài jiāo cí lìng]

【解释】辞令:应酬、对答的言词。指外交上应对得体的言词。也指一般场合中得体、中听的敷衍应付性的言语。

【出处】还是挑选几个最会演说,最长于~的人去向他们游说,说动他们的良心。 ——方志敏《可爱的中国》

34、卑辞厚币[bēi cí hòu bì]

【解释】指言辞谦恭,礼物丰厚。参见“卑辞重币”。

【出处】《新唐书·李抱真传》:“抱真喜士,闻世贤者,必欲与之游,虽小善,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。”

【示例】若木由是名闻江南,凡两江总督到任,必卑辞厚币,敦请入幕,为上宾者数十年。 ——清·薛福成《庸庵笔记·裕靖节公殉难》

35、命辞遣意[mìng cí qiǎn yì]

【解释】运用文词表达思想。亦作“命词遣意”。

【出处】《朱子语类》卷八十:“变风中固多好诗,虽其间有没意思者。然亦须得其命辞遣意方可。”

36、响不辞声[xiǎng bù cí shēng]

【解释】回音由声音而来。比喻人的名誉根据他的行动而得来。

【出处】汉·刘向《说苑·杂言》:“曾子曰:'响不辞声,鉴不辞形,君子正一,而万物皆成。’”

37、淫辞邪说[yín cí xié shuō]

【解释】夸大失实的言论,荒谬的学说。

【出处】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头先圣之道,距杨、墨,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。”

38、百辞莫辩[bǎi cí mò biàn]

【解释】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。

【出处】鲁迅《准风月谈·后记》:“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,百辞莫辩,辩则反动更为证实。”

39、缀辞之士[zhuì cí zhī shì]

【解释】缀辞:写书作文。指著书立说的人。

【出处】晋·潘岳《马开督玮》:“慷慨非死而死者,缀辞之士,未之或遗也。”

40、谩辞哗说[màn cí huá shuō]

【解释】指谎言乱语。

【出处】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勾践入臣外传》:“今君王国于会稽,穷于入吴,言悲辞苦……而君王何为谩辞哗说,用而相欺,臣诚不取。”

41、枝辞蔓语[zhī cí màn yǔ]

【解释】指繁冗芜杂的言辞。同“枝词蔓语”。

【出处】《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·〈民报〉驳〈新民丛报〉最近之非革命论》:“吾驳论者之文,列举其主要之点,而一一辨之,未尝有枝辞蔓语。”

42、义正辞严[yì zhèng cí yán]

【解释】义:道理;辞:言辞。理由正当充足,措词严正有力。

【出处】宋·张孝祥《明守赵敷文》:“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,而辞严义正,千载之下,见者兴起,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。”

【示例】魏竹冈拆开看时,不料上面写的甚是义正辞严。 ——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七回

43、引嫌辞退[yǐn xián cí tuì]

【解释】引嫌:避嫌疑。为了避免嫌疑而请求退避。

【出处】宋·徐度《却扫篇》卷中:“近岁,中书舍人当制,而兄弟有除授,多引嫌,俾以次官行。”

44、一辞莫赞[yī cí mò zàn]

【解释】赞:赞美。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。形容诗文写得极好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。”

45、危辞耸听[wēi cí sǒng tīng]

【解释】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、害怕。

【示例】请不要危辞耸听了。

46、子罕辞宝[zǐ hǎn cí bǎo]

【解释】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

【出处】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15年》:“宋人得玉,献诸司城子罕,子罕弗收。献玉者曰:……子罕曰:'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。’”

47、不辞辛劳[bù cí xīn láo]

【解释】辞:推辞。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,形容工作勤奋努力

【示例】要想尽快到达目的地,就要不辞辛劳

48、遣辞措意[qiǎn cí cuò yì]

【解释】指写文章、说话时的用词立意。

【出处】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沿袭》:“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,则遣辞措意,皆相缘以起,有不自知其然者。”

49、冒昧陈辞,有辱清听[mào mèi chén cí,yǒu rǔ qīng tīng]

【解释】清听:是对听话者的敬词。书信中常用的谦辞,表示自己出言直率,请收信人谅解、采纳。

50、以辞害意[yǐ cí hài yì]

【解释】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。

【出处】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万章上》: “说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”

【示例】说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意也。 ——南朝·宋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夸饰》

51、不露辞色[bù lù cí sè]

【解释】辞色:言辞神色。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。形容说话沉着老练。

【出处】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》:“林甫城府深密,人莫窥其际,好以甘言啖人,而阴中伤之,不露辞色。”

52、清辞丽句[qīng cí lì jù]

【解释】指清新美丽的词句。同“清词丽句”。

【出处】清·戴名世《道墟图诗序》:“读其诗,摹写物情,颂美祖德,称述土风,清辞丽句,时时错出。”

53、假人辞色[jiǎ rén cí sè]

【解释】指好言好语、和颜悦色地待人。

【出处】吴祖光《闯江湖》第二幕:“老钱柜子很少这么假人辞色。”

54、絺辞绘句[zhǐ cí huì jù]

【解释】雕琢文辞,修饰章句

【出处】明·宋濂《<田氏哀慕诗集>序》:“是诗之传……则为移风易俗之益又岂小哉!其视絺辞绘句道淫而宣骄者何如也?”

55、卑辞重币[bēi cí zhòng bì]

【解释】卑:谦恭;重:厚;币:礼物。说谦虚的话,送厚重的礼。形容对人有所求。

【出处】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楚赵附则齐必惧,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。”

【示例】君诚不惜卑辞重币,以求诸侯于楚,楚必许之。 ——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三十三回

56、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[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,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]

【解释】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

【出处】太平天国·洪秀全《原道醒世训》:“是以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

57、尽辞而死[jìn cí ér sǐ]

【解释】尽辞:把要说的话说完。指在死亡之前把自己的心愿说出来,死无遗憾。

【出处】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臣愿获尽辞而死,固所愿也。”

想了解更多关于含“辞”的成语大全(159个)的内容,请扫微信
或微信搜索jiemingpan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enshu.com/p/132655

版权说明:本文版权由作者自行负责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
相关文章


前一篇: 含“雀”的成语大全(73个)
后一篇: 含“侮”的成语(8个)

栏目精选


笨书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内容由用户上传发布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核实后24小时内处理或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0 笨书网  备案号:粤ICP备15074009号

go to top